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2022-12-02
濱海正信與興業銀行總行、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聯合進行專業研究,并推出《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專題研究報告》。以下內容轉載央廣網客戶端。
11月20日,興業銀行聯合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天津濱海正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推出《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專題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報告》圍繞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試點工作,從出讓方、收購方、中介方多個角度開展研究,為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工作后續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2021年1月,銀保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批復同意銀登中心試點開展單戶對公和個人批量不良資產轉讓,首批參與試點銀行包括6家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截至2022年10月21日,銀登中心已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登記機構已達585家。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含分支機構)187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含分支機構)230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含分支機構)114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49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5家。
《報告》顯示,試點以來,在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市場上,已有90批個貸不良資產包(“個貸包”)通過銀登中心成功轉讓,本金規模約51億元,債權總規模約160億元。由于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可不受地域限制開展,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熱情較高,已收購約95%的個貸包,已轉讓資產包中約8成為經營貸和消費貸。此外,信用卡雖屬試點可轉資產,但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轉讓的本金規模僅占市場總額約1%。
數據顯示,個貸包成交價格呈高開低走趨勢。平均本金回收率從2021年一季度33%一路下滑至2022年三季度的8%。《報告》認為價格回落的原因與資產本金規模和賬齡密切相關,2021年資產包多以本金規模1000萬以下為主,平均賬齡分布則較為均勻,2022年前三季度,其資產本金規模以1000萬至5000萬為主,平均賬齡則以5年及以上為主,前者價格更高,更受市場青睞。
《報告》指出,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試點工作中法律盡調是合法合規開展業務的重要前提,除重點關注貸款的合法有效性和可轉讓性外,建議將個人信息使用的“最小必要原則”貫穿盡調、交割、轉讓公告等環節,開展內部論證評估,對個人信息進行脫敏,嚴控提供資料范圍,盡可能降低對個人的不良影響。
《報告》認為,行業中“銀行+高校”“銀行或AMC+科技公司”等合作模式已屢見不鮮。在金融與科技高度融合背景下,科技公司均紛紛加大科技投入,甚至與互聯網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參與到個貸不良處置工作中,有利于提升個貸不良資產的處理效率和質量。金融科技的應用已為估值加速突破裝載了新“引擎”,同業“百舸爭流”的局面即將開啟。
《報告》提出,從長遠來看,通過擴大銀行試點機構和資產類型,強化銀行、AMC、中介機構的合作,發揮AMC地緣優勢,將個貸處置生命周期的參與機構進行串聯,從個貸出讓、處置、催收形成良性運轉,共同構建成熟且符合市場化的個貸經營生態圈閉環,個貸藍海將煥發新的生機。
作為報告發起者之一,興業銀行自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堅持“穩中求進”,加強風險控制和合規管理,成為首家完成對公單戶與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落地的股份制銀行。截至目前,共44家分行完成銀登中心開戶,并完成3批次資產包的轉讓。同時,興業銀行持續推進特殊資產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探索,依托集團內部科技力量,推出特殊資產估值模型,現已在處置業務中開展測試推廣,并持續進行內外調研和數據積累,為特資數字化持續探索奠定基礎。